引子——Mark哥:
周润发饰演的“Mark哥”在《英雄本色》中有这么一句经典台词:“我等了三年,就想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不是想证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拿回来!”影片的后段,阿Mark明明可以遵照大佬“豪哥”的指示,开着“大飞”先去约定的撤退点,而他却折返回来,与兄弟并肩作战,后来全身中枪,惨被爆头,横死当场。甚至,他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无法手刃背叛兄弟的仇人。但我深信每一位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都肯定会懂得:当阿Mark浑身鲜血倒在兄弟怀里的那一刻,是带着心满意足离开的。
阿Mark失去的东西,他已经拿回来了,当然不是巨款和地位,而是江湖和兄弟对他的尊敬。
而我,在2018的“从化50”挑战组的试炼中也拿回来一样失去的东西:敢于在大家面前失败的勇气。
回忆:
记得,2017年 “从化50”四峰连击已经在“鸡枕山” 被虐得不要不要的,无尽循环的陡然爬升和急剧下降,让玩过的朋友都“欲仙欲死”。冲线后的一刻,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太虐了,我再也不来。然而,事过境迁,好了伤疤忘了疼,人总是善于遗忘的,尤其是苦难。
恐惧:
2018款的“从化50” 又来了,今年赛道,变态继续,难度升级,“一日四峰,逆向挑战” 。对于挑战组来说,真正的挑战不是上年去到山顶附近就算了,而是必须:四峰登顶。这就让今年的全程组和挑战组差出接近1千米爬升和7公里的路程。报名之前看着这组数据:57K/4751D+。我必须承认:我怕!怕的不是完赛成绩好不好,而是能不能完赛,以及自己会在哪个CP点被关门。
内心的恐惧让我犹豫不决。当“凯乐石” 的乐叔问我要不要去参赛时,我说我得想一想,其实当时我脑海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推了吧。然而,畏缩过后,比起害怕不能完赛,更使我恐惧的是:成了自己瞧不起的人。村上春树说:人生在世,痛楚难以避免,磨难可以选择。克服恐惧,最有效的方法是直面它、透析它。
我问自己:真正让我恐惧的到底是什么?是能力不足而不能完赛?还是害怕因为不能完赛而被人笑话,被人知道我实力不济、虚有其表?透视内心深处的恐惧之源,我明白了,其实真心怕的是后者,我怕丢脸,怕被人知道我的无能。然后,我又问自己:你想逃避这样困难的考验多少次?难道以后每逢艰难的赛事就选择轻松的组别?为了维持在大家面前一个正能量的“人设”,伪装已经尽力了,比赛时候就拍拍照片,发个朋友圈了事?
人的惰性如同气球的重力一样,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好逸恶劳是动物的天性,自强不息才是反自然的人类行为。而且,我深知自己并非一个意志十分坚定的人,一旦长时间沉溺在 “舒适区”就很难再走出来。
在安逸和勤奋之间,我经常会纠结。不过,久病成医,我也发展出了一个减少纠结的心法:在决策的时候会把自己想象成旁观者。问自己三个问题:10分钟之后我会如何看待此刻的决定?10个月之后和10年之后我又会作何感想?这个“10/10/10法则”能帮助我克服短期情绪的长期影响。
2018“从化50”报名的截止日期逐渐迫近,当“凯乐石”的达达最后跟我确定到底报不报名,参加什么组别的时候,我知道如果选择了“轻松的路”,10个月后的我肯定是会后悔的,干吧,哪怕结果被关门。“尽人事,听天命”的确是个很好的态度。你想做,你做了准备,时机到了哪怕没完全准备好也得干到底。有惊喜就有惊吓,主动让生活不那么一帆风顺,敢于去承受一定的风险,做一些超出自己现有能力范围的事情,这其实没什么不好。
成功的标准:
衡量成功的两个标准:外在标准和内在标准。
外在标准是外部的世界衡量你作为一个有“使用价值”的人的分数,反映的是你在社会系统当中的排序位置,它的特征是标准相对客观具体,可测量、可数据化,主要用于与他人作比较。比如,高考成绩、完赛时间、财富地位……都有相对客观的尺度。你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确定自己的“阶级”。只有通过参与某种形式外在标准的“竞赛”,获得成绩认证,他人才知道你的“可用度” ,从而和你发生社会协作。它的好处如此明显,以至于几乎让每个社会人都为之而奋斗终身。而它的坏处同样显著,“军备竞赛” 式的地位角逐,使每一个参与者都疲于奔命,永无安宁。王尔德曾经说过:人生的不幸有两种,一是得不到,一是得到了。指的正是被外在标准驱赶着不得安生的人。
内在标准是你在内心为自己设定一个只要你满意就好的目标,反映的是你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所达到状态的认可程度,它的特征是标准既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例如,你要求自己考试每科必须90分以上才及格,或者你要求自己做到诚实正直。你也会比较,只不过在你的“成功坐标系”里,真正对手其实永远只有一个——你自己。好不好,有多好,你说了算。以内在标准衡量自己,它的好处是:输掉所有,可能你还满心欢喜;它的坏处是:赢了世界,也许也无法使你心满意足。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 ”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志是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
外在标准和内在标准不能简单地评价孰优孰劣,得看“情景”。当我们与他人发生协作关系的时候,必须主要以外在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有用”水平,只有通过“标准接口”才能为社会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当我们追求个人领域成长的时候,那就可以主要以内在标准来评估自己的“进步”程度,经历了一些事,体验了一些情,是不是有所成长,对自己交代足矣。
挑战与成长:
决定报名“从化50”挑战组后,我给自己定下的“成功标准”是这样的:全力以赴,不可偷懒,能跑得动的情况下一定得跑起来,不到关门时刻绝不放弃,即使明知被关门,能多跑1米就多赢1米。在是否能完赛的问题上,我可以输,也输得起,这样的想法反而给我增加了勇气。内在标准定下来后,心里的畏惧就大大减轻了。
其实,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将“参与者”与“旁观者”两个角色集于一身,一边作为,一边又观察自己的作为。这样,我们就能分辨出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积极去改变能掌控的,对于无法掌控的必须放手。
什么是无法掌控的?环境。什么是能掌控的?我们对环境的态度。我们可以把一切环境因素内化为自己对环境的态度。将成功得失的原因都归于自己,这样就能放下对无法掌控的东西,产生的恐惧和焦虑,也是智者常说的“放下执念”。
回想“从化50” 挑战组的比赛,感觉就好像亲身经历了一部好莱坞的超级大片一样,高潮迭起,峰回路转,值得回味。Are U Ready?我们的大片回放立即开始:
起点-CP1月牙湖,赛段长度:11公里,累计爬升:1157米 ,累计下降:388米。越野大片,先声夺人,给所有参赛者来一个下马威,CP1就能把你关门,不是说笑。
CP1月牙湖-CP2鸡枕山,赛段长度:10公里 ,累计爬升:372米,累计下降:975米。导演故意设置的甜点奖励,让大家愉快地奔驰在高速赛道上,快乐的下坡路也为后面挖下了一个大深坑。
CP2鸡枕山脚-CP3下溪村,赛段长度:8公里,累计爬升:982米 ,累计下降:956米。急升急降,剧情反转,刚刚挖下的深坑,马上就得自己填上,“鸡枕山”=“噩梦重现”。
CP3下溪村-CP4尧社,赛段长度:11公里,累计爬升:1243米 ,累计下降:896米。压力山大,变态之最,噩梦升级,在手脚并用攀爬“黄茶园”垂直陡坡的路上,不知有多少选手心里响起了那句经典的歌词:“你说你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CP4尧社-CP5天堂岔路,赛段长度:7.5公里 ,累计爬升:415米 ,累计下降:302米。苦逼已久的伙伴们,绝地大反击的时刻来啦!正如赛事总监“高烧”所说,只要你能活着来到CP4,挑战就成功在望了。
CP5天堂岔路-终点,赛段长度:9.5公里 ,累计爬升:582米,累计下降:1256米。心理学有个说法叫“峰终定律”,举个“栗子”,我们看一场电影,对它的评价高低主要取决于它的高潮与结尾是否足够给力,让人印象深刻,其它的部分可以忽略。“从化50”这部越野大片,导演对剧情的编排之妙,肯定能进“豆瓣250”。你那双早已疲惫不堪的大腿肌肉,是否还能支撑千米的直落山径?这个悬念,也是最后的深坑,由苦苦支撑熬到这里的每一位选手自己来揭晓。无论你跑不跑得动,导演都会让你对大片的结尾“回味无穷”。
如果中国越野界也有奥斯卡金像奖,我会为“从化50”投出一票,它就是一场《奥德赛》之旅(古希腊神话:奥德修斯的苦难归程)。
完美的结局还是过程的惊喜?
今年的“从化50”挑战组,我居然在14小时18分56秒那一刻冲线了,排名45,这个以“外在标准”衡量的结局对我来说过于完美了,以至于比赛之前我是不敢想的。我敢想、敢确定的是,路上每一步我都能践行自己的“内在标准”:全力以赴,多跑1米是1米。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正面的价值观鼓励去规划未来生活,创造美好人生,但是,究竟我们奋斗、冒险的价值何在?说真的,结局不一定是获得了你“想要”的东西,可能是到了最后得到了你“需要”的东西。
有一定人生历练的朋友会有类似的体会:一开始,我们都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想要某样东西,经历几番挣扎拼搏,到了后来,突然发现之前“想要”的东西已经不再重要了。我们得到的竟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同时获得了一个意外的洞见,顿悟了一些重要的道理。
《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很多人都看过,主要剧情是这样的,银河系正被一帮强大的坏人“第一军团”所摧残,女主Rey认为只要找到了“原力大师”Luke,教会她使用原力,消灭敌人,一切问题就解决了。就像《龙珠》中少年时期的孙悟空以为找齐了“七颗龙珠”,呼唤神龙出来,许个愿,世界就太平了。然而,在不断的冒险探索之中,女主才逐渐发现原来以为的希望之光Luke,竟然可能是这片混乱局面的始作俑者。最后,付出了整个反抗军几乎被全灭,还有Luke本人也牺牲了的代价,几个主角们和一些残兵败将才勉强得以逃生。在影片的“暂时结局”里,虽然主角们没有实现之前目的,还被揍得狼狈不堪,但在冒险的过程中,他们收获了一些更好的东西 —— 一些之前根本没预料的东西,比如,爱情、友谊、经验和教训。
想要一个完美结局是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但也可能是一种心理偏见。评价是别人心目中的评价,日子还得自己一天天过。世事就是如此,如果事情已经做得差不多了,结局就只是一个时间点。完美是罕见的,与其费尽心思去维护,也保证不了一个完美结局,还不如期待过程中的惊喜。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我们不是完美的人,英雄也不例外,但我们总是尽我们所能,让自己在这一生中不断进化。
英雄,不仅是指那些达成了外在标准的成功人士,更是指那些承认自己的恐惧,面对自己的恐惧,战胜自己的恐惧,打破别人的预期,从而让自己拥有非凡经历的人。
从来山水间,化作脚下路。无论前路是康庄大道,还是崎岖险途,展露出你的英雄本色,你能把它一一踏于脚下。因为征途之中,我们收获了一样宝贵的东西:宁愿冒上在世人面前失败的风险,也要去坚持内心成功定义的勇气。
参考文献:
万维钢:《精英日课》
吴军:《谷歌方法论》
王烁:《30天认知训练营》
威廉.B.欧文:《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丹尼尔平克:《见机:完美时机的科学秘密》
希思兄弟:《决断力》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不同见解,原创频道欢迎您来分享。来源:爱燃烧 — http://iguangran.com/diaries/200923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