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92ad133c5a67a9e2abb5d1c2798a0026

1708天 10周 9分23秒

关于上马的情绪还在脑海中弥漫,憋了几天总想要写些什么,但打开电脑却又无从下手。毕竟PB这事距离我已经整整远去了1708天了,那时候我儿子还没出生,手机用的还是iPhone 5s,大部分人还不知道谁是基普乔格。

作为比较先跑起来的那群人,不可否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是很有优越感的,四年多前很多人都还没有开始跑步,而我却已经马拉松进四了。

此后的大部分时候,我对于马拉松和跑步的热情大致都会在某些热门赛事报名或者抽签的时候偶尔爆发一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训练状态大概也只能勉强保持5小时内完赛马拉松的水平,在朋友圈晒完奖牌并立一些可有可无的flag,然后百无聊赖地等待下一个轮回。

我想,如果不是工作的关系让我维系着和跑步这个圈子的联系,并需要不时刷新一下存在感的话,我应该已经不会再跑步了。

去年夏天,十分荣幸地参与了耐克的黑马计划项目,坐在一群把跑步当成生命的人面前,我几乎是从每一个毛孔都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与卑微。至少在跑步这件事上,那些曾经的自以为是此刻都变得一文不值。

特别是那些年龄和我相仿同时拥有家庭孩子的黑马跑者,年龄决定了他们不太可能将跑步作为谋生手段,同时在竞技水平上无法突破那条专业的分界线瓶颈。然而他们还是会在繁忙的工作与细碎的家务中剥离出那些珍贵的时间留给跑步这唯一的爱好,无怨无悔。

去年的上马,我在26公里的地方没有悬念地退赛了,从那个没有折返的折返点走回终点的路上我把冲锋衣的帽檐压得很低,余光能够瞥见大雨里一群群人踏着深浅不一的水坑从我身边呼啸而过,这个点大家都在追逐三小时的门槛,模糊的身影却美丽地很清晰。那个时刻起,我想我又开始重新认识跑步了,或者开始重新看待跑步这件事情了。

但真的要身体力行显然困难得多,在经历了一个超强工作负荷,身心俱疲的冬天后,我就这么猝不及防地迎来了2019年的上半赛季。去年年底还在四处讨教跑步课表一本正经做了20周的PB计划,然后就用100公里不到的月跑量和史上最重的体重站上了赛场。勉强完赛无锡马拉松,在括苍之巅的风车下差15分钟被关门,然后在5月炙热的布鲁克林被一群大妈半马拉爆。

眼看去年好不容易积攒的那丝热情又要被消磨殆尽的时候,在夏天的尾巴我接到了NRC研习社的邀请。在这里要特别感谢Rai,这也许真的是一份能够改写我跑步生涯的邀请,我至今无法想象如果我第二次失去跑步热忱后是不是真的还会再回来了。

参加研习社开营的那天,见到许多老朋友,当然更多的是新朋友,但相同的是谈到跑步时,大家的眼睛都会放光。人终究还是群居的动物,而群体对于个体的影响有时候真的比我们想象的大很多倍。

这是一个组织封闭的以上马为终极目标的10周训练营,召集了80名水平不同的跑者,并按照各自的目标被分到了对应的小组。训练计划是NRC专业教练基于黑马训练的体系改良而来,每周日会发布下周课表,每周两趟团训,剩下的课自己消化。

周中训练的场地很熟悉,去年采访黑马踏足过许多次的火车头体育场,只是这一次自己穿上跑鞋站上了跑道。对于在田径场刷圈这事儿我一直没有什么好感,可偏偏十周课表上又有许多需要在田径场上进行的速度与节奏训练。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头几次训练时在选择间歇配速前内心的纠结与建设,看着配速表上那些从来没有在自己手表上出现过的数字,一脸问号我是来干什么的?

现在回头来看,这十周里田径场上的刷圈无疑是对于我帮助最大的训练项目。从第三周开始,我逐渐能够稳健地跟上紫色配速团队进行各种花样的间歇绕圈,这在过去独自训练的时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某一天我在微博里说道,“中年人的上升通道遇到瓶颈,大概跑步是最容易获得突破快感的方式,这一次亲身体会到了。”这是一种很奇妙却又很真实的感觉,也是我过去跑步时从未体会过的东西。

竞争,是体育最大的魅力。很遗憾,这个概念在中国,很长时间里被刻意地弱化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在参与”这样很扯淡的概念许多人被灌输了整个童年,以至于大家在下意识里还会忽视自己对于竞争的渴望。

在这次亲身参与的研习社以及上马赛前对于一些硬核跑团的采访中,我逐渐地意识到其实团队训练更大作用其实是来自队友间的竞争,这会是比鼓励更为重要的催化剂。

在体育史上,伟大的成就从来都会有一个伟大的对手,竞争是驱动人们更快更高更强的唯一动力。站上跑道,我就是想要赢!身边一同训练的人都可以完成的量为什么我不可以,他们能够达到的目标凭什么我就不行!这十周,从火车头到黄浦滨江,我觉得我就是这样想才最后坚持了下来,如果没有他们,没有这些有着相同目标的“竞争者”,我应该早就放弃了吧!

回到关于2019年上马的最终记忆,是一团塑料纸。

这是37公里时我接过的一个冰袋的外包装。在此之前我大概已经以用5分20左右的配速奔跑了3个多小时,这是我人生中跑得最快的36公里。

就在不远处的公里牌前,中暑前兆与撞墙反应也一同驾到,比我预期的要晚一些,但终究还是来了。

根据赛前最后一次长距离比赛配速练习的结果,我十分理性地给自己定制了一个配速计划及最终成绩的区间,前半程520,后半程530,最后时刻守住540的底线,完赛成绩在348-400之间都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

可以说在37公里之前,一切都在我的控制之中,特别是当E区出发的我半程不到便追上了400Pacer集团,一段时间我甚至又开始习惯地去想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了。

这种平缓的气氛在37公里到来时终于被打破,任何微小的不适在这一刻好像都被无限地放大,脑海里哪怕只有1%放弃的念头都能够左右你90%的决断。这样的反应其实是你大脑意识到危险边际时对于你身体发出的保护指令,你的身体即将会踏入一片你从来没有触及过的未知领域。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比赛中放弃对于我来说是太过平常的一件事情,借口总是能够轻松地让我停下来,又PB不了,又挣不了奖金,坚持下去那么累干什么?

现在我大概明白了一个道理,那是因为我从来没有体会过为了一场比赛付出足够多的努力!而当你为这42.195公里准备了整个夏天的时候,那放弃自然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从接过那个救命冰袋的那一刻起,放弃的想法迅速地在我脑海里消失。我用嘴咬开冰袋,左手取了一大块冰块,右手握紧还剩半包的冰袋,继续往着终点轰鸣。

龙华路宛平南路这个路口对于上马来说无疑是一个拐点,26KM与39KM,隔着的是地狱与天堂。最近的几年上马我都能够从这个拐角大概地判读出自己的最终成绩,其中拐入时候对面精英的数量决定了我成绩的上限,而拐出时自己的状态则决定了我成绩的下限。

以往每到最后时刻,各种配速折算成绩的等式总会占据在大脑,不停看表不停折算完赛时间。这一次我牢牢记住了电漫在赛前的朋友圈留言:咬咬牙,掉速不看表!

39,40,41,42,直到终点拱门前按下暂停键前,我全力沉浸在奔跑之中,当我再次将目光放到手表上时,看到了这样一串数字:3:50:23!PB了9分23秒!

最后,我想引用一下研习社同学leidaye的一段文字作为结尾,因为我实在写不出比这更好文字来致敬这个美好的夏天和上马了:

“为了那些虚无缥缈的数字而沉迷,无数个像我一样的跑者前赴后继,投入所有热血,以近乎壮烈的残酷方式,在不断试探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极限,为什么这么拼?似乎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可每当看到迎面而来的跑者,不论是在查尔斯河边像小鸟一样飞过的井上,还是皇居门前穿着虎走疯狂套圈的大叔,又或者小公园里带着孩子在慢跑的父亲,都让我觉得那画面特别特别美好,这大概就是跑了就懂吧。”


封面摄影:ZHENGYI

2022上海马拉松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不同见解,原创频道欢迎您来分享。来源:爱燃烧 — http://iguangran.com/diaries/386393

您需要才能回复
  1. 348f6f0a829650dc783edc46d379e9ac!small
    微信用户Lv.10
    2019-11-22 19:32:26
    当然是很赞👍🏻

    回应

  2. E1e79e489bc4103069de4eaea0ab2e0b!small
    yb,Lv.21
    2019-11-23 11:32:20
    黑马精神。

    回应

  3. 821b668d1515822a1158c02e672da4ca
    大海宝Lv.18
    2019-11-23 18:42:13
    永不放弃,好样的!

    回应

To_top